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6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6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主持人的话

这个专栏开到第6期,竟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余华、牛学智、武茳红、叶昕昀4篇文章都直指“小说理论建构”的要害。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彼此确有某种对话关系。余华谈他(也是莫言、苏童)的爱徒,真是不吝褒词。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情理的两极

荒诞在文学作品中渊源已久。希腊神话故事中西绪弗斯反复推动滚落的巨石中就显现了荒诞性。在20世纪以后的西方文学中,荒诞更是成为重要主题之一。关于荒诞的定义,柳鸣九认为:“荒诞,是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解为一种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小说的道德

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里有一个名叫波尔托斯的人物。他高大勇猛,虚荣傻气。在小说的第三部《布拉热洛纳子爵》中,他为了掩护另一个火枪手阿拉密斯而被爆炸的岩石压死。法国导演戈达尔在电影《随心所欲》中,专

当代文学观察 | 网络职场类型小说论

21世纪以来,强势崛起的网络职场小说常常因被冠以“职场指南”“商战圣经”“职业宝典”而风靡一时。借由成功偶像的塑造,职场小说旨在以传递职场经验为己任。这种看似实用性与文学性兼具的小说文本类型,究竟如何

当代文学观察 | 网络文学的“过渡”属性

文学的性质在当下媒介转换过程中正发生着改变。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重要观点,强调了媒介的更迭改变了信息的性质,而在网络成为新的文学媒介之后,网络文学即展现出了诸多与传统印刷纸媒文学不同的性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一个在批评界渐冷的作家

21世纪以来,相比于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热评现象,杜鹏程研究显得异常寂寥。然而从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杜鹏程以火热的激情、深刻的洞察能力和磅礴的艺术构思,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

王蒙作品评论小辑 | 修辞之上

一、感觉如潮:“受想行识”的交响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

王蒙作品评论小辑 | 期待与追远

王蒙在长篇新作《猴儿与少年》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能够回忆成小说的人,也用小说来期待与追远。”很显然,他是试图在这部新作中表达内心的某种遗憾、失落、理想和愿景。这部小说创作于2021年,次年

王蒙作品评论小辑 | 王蒙小说的“重复”书写

“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或者是与其他重复形成链形联系的重复的复合组织。”(1)J.希利斯·米勒认为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来源于多种重复现象的组合。王蒙是一位善于利用“重复”

《欢迎来到人间》评论小辑 | 世俗与神启

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抱持着人间情怀,从《青衣》到《推拿》,目光所及,所思所写,都是大时代中普通人的升降沉浮,起起落落,在日常底层的描摹中生动呈现社会时代的变动。他时隔15年之后发表的新长篇《欢迎来到人间》

《欢迎来到人间》评论小辑 | “白痴”抑或先知

依照我多年来的阅读经验判断,毕飞宇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1)极有可能成为2023年度中国文坛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一判断,一方面固然由于毕飞宇身为茅奖获得者,在读者中有着相

弋舟作品评论小辑 | 后人类,科技与艺术的辩难

近年来,刘慈欣、韩松等人的科幻小说,汇成了中国科幻文学新浪潮。(1)科幻小说寄寓着对高度技术化的时空忧思,试图以后人类反省来重构世界。海外学者王德威认为,莫言、阎连科、阿来、贾平凹、余华等纯文学作家,

弋舟作品评论小辑 | 城市·自我·隔阂

自20世纪以来,信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让“时空压缩”成为势不可挡的未来趋势,各个领域的研究也愈加重视空间的问题。艺术家们更是将空间形式融进了诗歌、小说和绘画等艺术创作中。弋舟作为中国先锋写作的代表作家,

作家作品评论 | 数字化时代的主体危机及个人决断

优秀的小说是民族的秘史与时代的显微镜,它通过不断补充、延伸、扩展至历史和人性深处的文字肌理,实现对当下客观世界和隐性精神世界的揭发。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阎真在以文字忠实记录当代中国生活的同时,也满怀关

作家作品评论 | 从太阳照不见的地方出发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70后”作家李凤群始终保持着对现实与历史的冷静审视,关注着聚光灯射程之外的人和事。作为一部深描当代城市女性精神图景的作品,《月下》的文本故事层,以目击的艺术,惊心动魄地展现了一

作家作品评论 | 路遥研究的突破及其当代意义

批评家李建军向来以锐利的笔锋和强烈的责任感著称于当代文坛。对于当代文坛种种病象,他提出“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消极写作”“虚假写作”“反真实写作”“单向度写作”等系列概念,对诸多当代作家作品进行理性

作家作品评论 | 论《回响》中的诗性隐喻构建

《回响》是作家东西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与之前广受关注的《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等作品一样,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引起了读者对于现代都市人精神困境的关注。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

作家作品评论 | 论汪曾祺与北京的文学渊源

19岁离乡,汪曾祺先后在昆明、北京、张家口等地生活。这些城市基本覆盖了他一生的行动轨迹,并被研究者绘制成探秘他文学生涯的地图,亦成为解读他文学创作地理密码。其中,北京是他人生的最后归处。1950年在北

国际文学视野 | 正读、误读、选读及其反思

无论作者如何标榜自我独立,文学作为深度植根于特定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艺术形式,总能从各个层面将复杂的文化以更为具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与其所属的社会文化相互映衬、相互作用,最终合力成为一枚滤镜。文化与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