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1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1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 “新散文”20年:命名的赋新及理论标举的疏漏

进入新世纪之后,散文思潮的弱化构成了文学思潮整体趋于弱化的一种表征。近20年来产生的“新散文运动”与“在场主义”两个散文思潮,呈现出的弱化表征虽然不一,但在理论的自洽性和思潮的铺展面、持续性上,皆存在

| 纪实与想象:作为记忆书写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历来是以现实为写作依据的非虚构性文体。其真实性要求作者始终秉持客观纪实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力求准确地反映事实。但就记录现实层面而言,报告文学的书写过程是一系列记忆凝结于文

| 从追忆中突围:2021年短篇小说观察

一当今的我们,在经历疫情带来的停顿以后,已然意识到我们身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处理记忆与经验的时代。小说写作面对的疑难,不再只是在形式与内容上构造出不同的审美模型,而是如何在一个不再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在日新

| 在迁徙中寻找:2021年中篇小说观察

一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以进化论为依据驳斥中国根深蒂固的父本位传统:“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

| 新媒体视野中的文学期刊及其发展道路

考察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新媒体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所谓新媒体,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即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媒介”。[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第3页

| 经济社会中的文学思维新变

当今时代的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强,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以独立民主为目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社会发

| 文学大数据与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当代文学发生之日起,学术界就面临如何阐释当代文学的问题,其中就涉及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等内容。而且,随着文学社会语境、研究对象和诉求的变化,文学研究范式

| 从断裂到共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观的反思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学”不是一个具有确定不变内涵的概念。“文学”有其连续不变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内在性,体现为“常” 但也因应着时代、社会和技术的转型而不断重构,体现为“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

| “当代性”的绽出与当代文学研究的“反历史化”契机

当下是这样一个时刻:一切首尾相顾的历史都处于破裂之中,时间链条上的过去、现在、未来被同时召唤然后并置,一切都敞开着,一切都显示为未知,一切都在为一场“决战”准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当代性”正在绽出。这

| 历史、形式与文化政治

一、历史同质时间批判与“当代文学”概念再阐释当我们准备着手处理任何“当代文学”对象时,稍有反思意识者都会体验到一种困难。与“古代”“现代”这类依托相对明确历史分期的表述不同,“当代”一语所携带的语义含

| “当代”作为问题的发生

陈晓明在《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将从延安文艺运动到“十七年”这一历史时段视为当代文学的开端阶段。[陈晓明在其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绪论第一部分即论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将延安文艺运动作为当代文学

|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 在20世纪90年代冒出来的众多女作家中,徐坤几乎是唯一被划入“新生代”群体的一个,其余的,差不多都被归入了“女性写作”的行列。当然,作为独行侠的女作家还有一些,比如残雪,便被笼统地归入“新

| 作为知识分子写作者的徐坤

徐坤描写知识分子的那些小说,真可谓独具一格!《白话》《梵歌》《斯人》《热狗》《呓语》《先锋》……一篇篇读下来,恣肆的姿态,荒诞的况味,黑色的幽默,嬉笑怒骂之间,确乎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翻开90年代的

| “顽世”现实主义与“后精英”写作

1993年,《中国作家》杂志连续推出徐坤三部小说:《白话》《斯人》和《一条名叫人剩的狗》。无论是对于作者本人,还是对于刊物来说,如此大密度地刊发一个文学新人的作品,都有点不同寻常。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 情动个体与缝合主体

一、“戏仿现实主义”的情绪风格在短暂的沉默后,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文学场爆发出一阵夹杂着盲动、悲悼与躁郁的笑声,成为社会转型期精神症候的一种表情。1993年第4期《中国作家》刊载了青年作家徐坤的作品《斯人

| 社会现实观察与历史沉思

老藤的《北地》[老藤:《北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本文所引小说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是一部在艺术构思上多少显得有点奇思异想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以主人公常克勋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为落

| 深度反思与艺术探索

作为一位拥有多年东北地区工作经历的作家,老藤十分了解东北文化,并且他也善于在作品中进行深刻而丰富的思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近作长篇小说《北地》中。作品以一位老干部年轻时建设东北的人生际遇为线索,展示

| 记忆的废墟和历史的纪念碑

一常克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北疆开拓者,他退休后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他在恍惚间的自言自语被孩子录音并整理成“榻上呓语”,这些“呓语”便成了有待解密的意义迷宫。与此同时,常克勋在患病之前未完成的自

| 孟繁华: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 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蔡东一直备受读者和批评界关注。她的小说产量并不高,至今也就有《木兰辞》《月圆之夜》《我想要的一天》《星辰书》四部作品集,且每部规模并不巨大,但她的名篇却不少,这是蔡东的

| 日常世界的痛楚和等量的喜悦

如果2012年蔡东不以《往生》重新返场,仅在2006年第3期《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发表小说《嘿,天堂》的她,可能也就和众多当时比她更风光的“80后”作家一起湮没无闻了。2012年,蔡东在《人民文学

| 我们的蔡东

知道蔡东,可以追溯到2012年。说起来,那已经是将近10年前的事了。那一年,《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一篇叫作《往生》的小说,宛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这确实有几分不同寻常。

| 像远山上突然亮起树枝形的闪电

如果说写作是苦乐参半的劳作,那阅读就是一件纯然幸福的事情。说到这些年来的阅读,总会想起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畔暂驻》中描绘的场景:下雪的夜晚,赶路人在树林边驻马,他停下来,站在林边,站在风雪中,眼睛看着

| 中国叙事传统的现代转换

中国当代小说家普遍具有长篇小说情结,在经历了几年的短篇与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积累之后,一定要拿出一部作为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这种创作冲动并不是认为长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就高于中短篇小说,而这确实是当代最优秀的

| 以康巴书写中国:“边地”如何抵达“中心”

高旭帆的小说聚焦巴蜀大地的乡土世界,以对四川的乡土特别是康巴山区居住的“山民”为描写的主要内容。他的小说以康巴地区为中心辐射开去,以民族志“深描”的方法对这一地区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深度开掘。通过对地方

| 历史·网络·市井·语言

《繁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2012年前后金宇澄创作这部小说时,文坛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已有质疑,与此同时,呼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回归的声音也不绝如缕。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繁花

| 论王小波小说叙事的“自我定义结构”

王小波在叙事时有一些行文和论说习惯,带有杂文的逻辑性和论理特征。赵毅衡指出,王小波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叙述逻辑是暴露的”,“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而且在于情节的构筑与分解:小说中的所谓‘生活’

| “真实性”的重构

李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这个出生于新疆奎屯,生活在宽广的阿勒泰地区的姑娘,自小跟随开杂货店的母亲在清贫和漂泊中成长,她甚至连中学都没有读完。但或许正因为远离了书本,亲历了自然,她的作品呈现

| 网络作家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与网络小说海外传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化,与之相应,一个时代也有充分体现当前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文学。中国网络文学正是时代精神与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它也因其广泛的影响力成了中国文化传播,尤其是中国文化海外传

| 王蒙主编《人民文学》始末

引 言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像《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名刊在当时风光无限,它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热点。对于80年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期刊编辑部和甘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