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1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1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悬想一件新东西

鲁迅在杂文中讲过一个“财主和鼎”的故事。一个土财主买了一件古铜器,据说是个周鼎,“土花斑驳,古色古香”,却找来铜匠把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里,闪闪的发着铜光”。一众“雅士”闻之无不大笑

当代前沿 | 现代诗史写作的诗与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新诗)诗史已经出版多部,郑慧如的《台湾现代诗史》(下简称《现代诗史》)①有鲜明特色。它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于2019年,篇幅达七百三十余页,是一部厚重的著

当代前沿 | 《尝试集》百年阅读史上的另一种读法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中国新诗的源头性作品集”①,是新诗研究中一个不断回返的起点,其百年阅读史上的主流读法,是将之置于新诗发展历史中,强调其作为“开山之作”的尝试性贡献与历史地位,搁置或贬抑其诗性追求

当代前沿 | 从“受众”到“泛受众”或“后受众”

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L.施拉姆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书中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概念,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二者之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可见,施拉姆敏锐地指出了传播的

今日批评家 | 重构转折时代的综合视野

前一段时间,路杨发给我她即将问世的三本学术专著的电子版,其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劳动”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践》一书日前入选商务印书馆的“日新文库”第三辑;《革命作家的战时迁徙与文

今日批评家 | 劳动着是美丽的

要夸路杨,似乎很简单,但似乎又很难。说简单是因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路杨的一长串优点。她既有史料功底和文本功夫,又有宏大视野与社会关怀;她爱美,所以她的文学品位跟她的拍照、修图、装修、做PPT的品

现象解读 | 手稿学、理论手稿学与应用手稿学

中国的手稿研究热出现了,近年以七十八卷的《鲁迅手稿全集》出版为标志,手稿研究成果迭出,不仅课题项目多、研究论著多,而且影印出版多,国际交流也在增多,作为具有国际文本生成学发展背景的中国手稿学可说正在急

现象解读 | 手稿的概念:一种开放的理解模式

手稿研究近年来在现代文史学界中持续升温,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十几年以来,配合着作家手稿、手迹影本的陆续刊印,一系列的大型项目、会议和大量文章不断立项、召开和涌现,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和反响,有关建

理论新见 | 德国汉学视阈下舒婷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舒婷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颇具争议的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先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也最先获得出版诗集的机遇”①的朦胧诗人,并借此成为向世界文坛展播新时期中国诗歌新声的先行者。迄今为止,舒

理论新见 | 从“定义儿童文学”到“不定义儿童文学”

如何定义儿童文学?这是伴随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演进的一个基础命题,也是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学术界面临的普遍难题。“儿童文学一直是难以定义的”①,翻开20世纪后期至今的大量儿童文学概论性著作,这种定义的困难

理论新见 | 新媒体文学与传统载体文学的相生相成关系

所谓新媒体文学,是指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技术承载的自媒体作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经常是借助于所谓“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表现手段来呈现,且依仗当代传媒手段进行运作、促销以

最新文本 | 时代变局中人性与命运之殇

一最初看到《收获》上长篇小说《河山传》的名字时,我便感觉到这部小说一定是具有深广的象征性意蕴和时代隐喻的作品,如此前《废都》《秦腔》《古炉》《山本》,甚或《秦岭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在叙事中

最新文本 | 稗官职志 观风俗知得失

当贾平凹的长篇新作《河山传》(《收获》2023年第5期)甫一发表,人们便惊讶地发现:它既不同于早期商州系列中浓墨重彩的现实主义描写,也有别于《秦腔》《古炉》中以细节推动事件发展的大写意手法。世情小说?

打捞历史 | 现代南亚南来佛教文人行迹的文化史考论

王德威在论张贵兴时指出,由于移民自身的特点(来自唐山的中下阶层),马来半岛上的华人,“垦殖经营外,他们更延续了一脉文风,而且至今不辍,比较邻近诸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在揭示这个异数形成的原因时,

打捞历史 | 历史的余绪,文献的机制

现当代旧书刊、作家手稿等文献在民间的交易已有不短的历史,今日的研究者关注乃至出没于相关交易现场,与书商、民间收藏家等人士交往,似可说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类个人收藏之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效应也愈发明显。

绿色批评 | “隐秘”起来的时代“背面”

作为罗伟章“三史”系列最后一部,《隐秘史》无论是从方法技巧层面还是精神意蕴层面都标志着罗伟章乡土文学创作的新高度。首先,小说叙事绵密,节奏紧凑,以悬疑奇幻的方式讲述了一桩偏远村庄主人公因为一次偶然的山

绿色批评 | 异事妙闻信口扯

一、“叫我美美地陷入其中”地域文化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觉醒或复兴,大概始于1985年“寻根文学”的提倡。在这之前,自然不乏以此为内容的作品,远可以追鲁迅、沈从文,近可以举汪曾祺的“大淖”故乡、贾平凹

绿色批评 | 衰年变法与返本开新

学者作家化已成为近年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并且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跨界”之作,譬如丁帆的《先生素描》、王尧的《民谣》、李敬泽的《会饮记》、梁鸿的《梁光正的光》、房伟的《血色莫扎特》等。在这些“跨界作家

绿色批评 | 批评的高度、温度与气度

引言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文学事业的繁荣,一方面有赖于一代又一代作家之间的传承与新变,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众多文学批评家的在场和参与。吴义勤之于当代文学批评,无论是他对新潮小说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还是针对“

南方百家 | 笔走山河阔 落纸见真淳

冯艺是当代诗歌、散文创作领域一位重要的壮族诗人和作家,在当代文坛具有相当的辨识度。他一直行走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寻找着抒情艺术的共同通道,以笔耕不辍的写作姿态出版了许多诗歌、散文作品集,如《朱红色的沉思

南方百家 | 北望神州与南洋色彩

或许是受到“新南方”观念的影响,黄万华在最近一篇文章中,以“南方之南方”为关键词,重新讨论了马华小说的历史与现状①。所谓“南方之南方”,这当然是从中国这一中心视角做出的判断,所包含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地域

南方百家 | 生活空间、市民主体与新时期的城市写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疾速演进,表现城市的文学作品与日俱增,城市文学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城市文学没有写出这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①,城市给人“千城一面的感觉”②,“故事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人、城市景

艺术时代 | 漫画及插图的“故事新编”与“情治之道”

一、“诗画本一律”与现代“故事新编”绘画与文学之间是有界限的,两者各自独立,互相不能取代。在尊重并识别绘画与文学之界限的前提下,再去看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绘画与文学何以能情意相通:文学去不

艺术时代 | 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的艺术融合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于对优秀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创造。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9月成功摘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10月又获得第

艺术时代 | 南方地域山水画的文化自觉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和地貌特征,这些自然景观直接影响到山水画的面貌。美术家们面对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创作出独特风格的美术作品。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域,奇峰似笋、河流似带,秀丽、恬静的自然风光,使广西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