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1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1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从2023年第1期开始,《当代作家评论》开辟专栏,组织作家、学者和批评家们一起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的问题。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有数千年传统支撑,但其真正长足的发展还是五四前后至今这百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面对乡土 如何选择

首先,我得把我为什么要沿用“乡土文学”,而不是“乡村文学”这个名词做一个解释。除去近百年前鲁迅、茅盾等五四之子们所定义的概念有其合理性,以及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其社会形态的描述有其巨大的历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文学创作的核心观念

建构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是我们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但是,任何理想必须诉诸实践才可能实现,空谈是没有意义的。40多年来,我们在了解和践行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过程中,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这一

当代文学观察 | 复活的民间、亡灵的财富与话语的秩序

盗墓小说属于21世纪出现的“网络类型文学”。很多学者对此抱有否定态度。 但其类型发生、发展轨迹与内部话语构成,其暴露出的网络传媒、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张力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研究。以下,笔者将从雅

当代文学观察 | 从“人物”到“人设”

近20年来,随着网络小说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传统小说所关注的“典型人物”在网络小说中已经难觅踪迹,原本只有“典型人物”才能激发的“又爱,又恨,为之高兴,又为之烦恼”的复杂情感,在网络小说所塑

当代文学观察 |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焦虑与对策

“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①]作为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中,且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肩而立。通常说来,浪

当代文学观察 | 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的经典化之路

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数字技术的勃兴,全球化的幅度和力度日趋增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局部社会动荡以问题集群形式弥漫开来。当生活与艺术、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日渐模糊,跨媒介、跨文类、跨文

“东北文艺复兴”研究专辑 | 走近格勒

“铁西三剑客”是近年文坛颇为热门的话题,双雪涛、班宇、郑执在收获了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跨界”的讨论。在作者、论者、读者与媒体的合力之下,这场“东北文艺复兴”无疑成了一次不可忽视的文艺现象或文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对象心理学”与间离策略

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引路人,马原率先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展开了文体与语言实验。在他于1985年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中,碎片情节的随意拼贴、叙述视角的反复切换和因果逻辑的断裂瓦解,已经拥有强烈的陌生

迟子建新作评论小辑 | 至柔与至刚的辩证法

在迟子建绵延40年的丰沛多姿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北极村童话》《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踏着月光的行板》《越过云层的晴朗》《候鸟的勇敢》《群山之巅》《烟火漫卷》等作品,聚焦于东北的自然生态、风俗民情和民间沉

《金色河流》评论小辑 | 财富人生的心路历程

《金色河流》是鲁敏最新的长篇小说,作品发表于《收获 2021年长篇小说秋卷》,2022年译文出版社出版。作为近年来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金色河流》为当下文学现场提供了一个颇有新意和代表性的人物,更

《燕食记》评论小辑 | 以饮食为聚焦的日常生活史诗

诚所谓“物理人情”者是也,坚实物质基础的打造仅仅是小说成功的一个方面,“物理”之外,更有一个由各种关系网络串联沟通起来的“人情”世界需要作家予以悉心的关注与表现。无论如何,建立在深刻人性洞察基础上的人

《燕食记》评论小辑 | 新寻根:明史见心考常变

《燕食记》是这样一部作品,人间烟火持久弥漫,雪地银驹倏忽而过,二者并不违和,或者说,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莫名而巨大的张力,向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根系延伸、探寻。读《燕食记》,仿佛身处岭南的大江大河之中,传统

作家作品评论 | 韩少功与“汨罗作家群”的形成

2000年5月,韩少功阶段性地定居湖南汨罗八景后,汨罗的文学生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批本土作家很快成长起来,“汨罗作家群”由此进入公众视野,一批质量过硬的作品,由此获得了在文学期刊亮相的机会 ,基层写

作家作品评论 | 从“地平线”走向未来之境

张辛欣在移动的时空中以多种姿势翱翔,在《精神遗嘱:我与新时期文学》一文中,她有着这样的表述:“也许我更像个‘蝙蝠’,在各种创作样式之间飞来飞去,仍然感到比寂寞更甚的东西:单调。”但其实张辛欣的文本所表

作家作品评论 | 从深圳肥沃土壤中长出来的“野生”小说

小说家丁力最近集中再版了几部财经题材的长篇小说:《职业经理人》《上市公司》《苍商》《透资》《赢家》《生死华尔街》《高位出局》。除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外,还能展现作家一个时期里,在某个题材领域的创作风貌

作家作品评论 | 民间温度 纸上沧桑

非虚构散文是近年来文坛颇为流行的文体。这种文体发端于《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开始陆续推出的“非虚构”栏目,直接引发了梁鸿、慕容雪村、李娟、韩石山等作家的非虚构写作实践。非虚构写作逐渐成为作家回应时

作家作品评论 | 广采博纳 探幽发微的学术典范

1944年傅雷以迅雨为名发表了名文《论张爱玲的小说》,在此后七八十年的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张爱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对象之一 。与此同步,张爱玲研究史上的价值分裂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是逐渐消弭,而是持续

作家作品评论 | 寻宝母题的解构、变异与主体的身份问题

林那北的长篇新作《每天挖地不止》,是作家以文学探寻小人物悲欢的又一有益尝试。小说以一个不存在的铁罐、一笔虚幻的财富作为触发点,制造出一场真实又荒诞的寻宝闹剧,并牵连出东南沿海一个传统家族百年间的兴亡沉

当代诗歌论坛 | 温和文雅的传统“变构”

新诗发展充满着悖论。一方面,“反”劲十足的新诗“革命”不断,印证了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的正确。文言走衰而白话诗兴,白话诗偏于平白浅显,即由象征意象支撑的“象征诗”与纯熟谨严的“新格律诗”起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