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批评的勇气 现如今,批评家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混沌的鉴赏者。这样一种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文学细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文学批评中思想探索所面临的一些争论和疑难,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批评”的缺席,已经难以让文学批评在眼花
当代前沿 | “雨的精魂”与“雕的心” 一以往很少有人谈到《雪》可能暗含的“古典”。王蒙《〈雪〉的联想》(写于1963年夏)最后提到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的夸张,《水浒传》“风雪山神庙”和《红楼梦》“芦雪庵联诗”将雪与人物刻画结合起来的
当代前沿 | “厚障壁”的可悲和“希望之路”的可能 鲁迅小说《故乡》结尾关于“希望之路”的思考深入人心,而小说中另一个作为阶层隔阂和固化象征的“厚障壁”意象,在整篇小说乃至鲁迅一生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实际上,与“厚障壁”相关的表现
当代前沿 | “忏悔之不能”的悲哀 导言:从《伤逝》的召唤结构说起《伤逝》堪称鲁迅最“扑朔迷离”的小说之一,学界对其主题内蕴的解读包括“婚恋悲剧说”“兄弟失和说”“个性解放不彻底说”等。作品文本内部的结构张力与情感意蕴的隐晦曲折也影响到
当代前沿 | 鲁迅《狂人日记》的又一影响源 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有着复杂的域外文化文学谱系,其先行研究主要涉及它与果戈理同名小说,与明治日本的“狂人”言说,与尼采、施蒂纳的个人主义,以及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诸多关联。就其
今日批评家 | 拒绝乡愁 一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大部分时间里,或者说在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乡村始终被视作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立的地方。当然,这种对立的观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即便是在西方世界,这种城乡对立的观念,其源头也可以追溯至古典
今日批评家 | “不爱”之“爱”,或关于“自我的批评” 十多年前,当韩松刚还仅仅是《扬子江评论》(后更名为《扬子江文学评论》)的一位普通的实习编辑的时候,我完全无法想象他今天会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评论家,一位在重要的文学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文学在那个
今日批评家 | “诚实的人要做文学批评,实属不易” 在被称为文学批评重镇的江苏,韩松刚脱颖而出。松刚清秀甚至有些文弱的外表,和他的出生地山东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看上去更像江南书生。据说松刚和他的年轻朋友们喝酒时异常豪迈,在生活中内敛的北方气概转换成
理论新见 | 关于中国现当代海洋文学创作的若干思考 中国本土的海洋文学研究,应该是像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①。在操作路线上,应该是将从古到今数千年的海洋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爬梳,概括其精要,凝聚其经验
理论新见 | “感时忧国”与宗教视镜的角力 一、“新的抒情”的争辩与实践“抒情”与“抒情传统”(“抒情主义”)是最近20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不过,“抒情”却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问题。具体文本的“抒情”质地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禀赋、性格相
理论新见 | 民间:从文学史走向思想史 “民间”是陈思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套学术理论话语,因为它本身释义的多重性与驳杂性,常常被与作为常识的“民间”与审美的“民间”相混淆。通过辨析不同层面的“民间”,我们可以逐渐看到陈思和“民间”话
理论新见 | 跨媒介理论与跨语言实践 随着电子游戏的风靡,作者通过电子游戏作品“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今数字时代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纵观目前已经推出的数以万计的电子游戏作品,电子游戏媒介自身并没有产生新的叙事语言,而是在继承并沿用了文字
现场 | 新南方写作:地缘、文化与想象 时间:2023年5月14日地点: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三楼银河厅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协办: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与会者:王军、东西、李蔚超、黄伟林、叶君、何平、杨庆祥
最新文本 | 好一个“无用”之人孙鲁西 一张柠当教授,教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培养多少小说家还很难说,但他自己的小说却是越写越好。实际上,他写小说的历史比当教授还要早。多年前他就是一个很有悟性的小说家。之前的小说在中短篇小说集《幻想故事集
最新文本 | 在成长小说与考验小说之间 一、作为“成长小说”的《三城记》在小说《三城记》后记《倒行逆施日未晚》一文,张柠曾写道:“现代小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成长小说,或者是成长受阻的抵抗小说。它们都是在线性物理时间支配下的叙事,同时要为主人
现象解读 | 新时代十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基本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论是主张“平台起源说”把1996年“金庸客栈”或1997年“榕树下”等平台的创办作为起点,还是主张“代表作起源说”把1997年罗森创作《风姿物语》或1998年
现象解读 | 论歌剧《刘胡兰》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及其影响 歌剧《刘胡兰》是以同名话剧为基础于1948年春编创出来的。战斗剧社的魏风、刘莲池等编创者之所以要将《刘胡兰》由话剧改为歌剧,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更鲜明地塑造刘胡兰的英雄形象”①。同名话剧是魏风在刘
现象解读 | “中医科学不科学?”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医学立竿见影的疗效冲击了中国人对于医学的认知。听诊器和手术刀对于中国人身体的进入可谓意义深远。病躯一一被疗愈,现代医学的有效性就愈发得以昭示,也让先进的中国人知道,疾病的躯体与节气
现象解读 | 算法文学的本质、文学性及审美属性辨析 一、算法文学的生成机制及本质算法文学通常基于某种规则,这些规则可通过智能程序随机生成,也可由算法程序设计者设定,算法会根据规则生成文本。算法文学是一种非常新颖和有趣的艺术形式,它将计算机科学和文学融合
南方百家 | “最后”的进城者及其他 城与乡的纠缠,某种意义上是内蕴于中国现当代作家心灵深处最为原始的叙事冲动,以至于“乡下人进城叙事”能迁延百年,作为一种叙事母题在不同代际的作家之间庚续不绝。大量文字演绎着千千万万乡下人“逃异乡、走异路
南方百家 | 石刻诗歌的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的促进 笔者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均存在一些石刻诗歌。人们对这些诗歌充满好奇和兴趣,一些地方专家和学者还对当地现存部分石刻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和阐释。但迄今为止,专家学者对石刻诗歌衍生及其对地方文学
绿色批评 | 天何言哉:《星空与半棵树》中的自然和人 一是书名为“星空与半棵树”,乃两种意象的并置,前者至高至大至远,后者至小至弱至微,虽同在天地之间,为人所能目见的物象之一种,却似乎相去甚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然通观全书,可知二者交相浑融,互相参照,无
绿色批评 | 如何长成一棵树 1984年,刘醒龙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这一年,我大学毕业,分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做文学编辑。一个写作品的人和一个编作品的人,迟早会遇上。时间似乎长了些。与刘醒龙的交集,要等到1991年的初春,起因是刘醒龙把
绿色批评 | 故事的“讲述”与“转述” 学界与大众媒体通常将麦家的早期小说创作(特别是《解密》《暗算》《风声》“三部曲”)冠之以“新智力小说”“特情小说”或“当代特工悬疑小说”等诸多类型名目,分类与命名的混乱多少反映出作品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艺术时代 | 融通、创新与再造 合理地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美学思想,做好“古为今用”,营构中国气派的创新,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化”趋势与“现代化”需求,作为我国交互艺术创作者、研究者而言,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艺术时代 | 从小说到电影:《孩子王》的改编策略分析 一、文学与电影中国小说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刻而丰富的。文学作品对电影导演的启发与滋养分别体现在故事层面、人物层面、精神层面,这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电影的成长史中显得尤其突出。早在1933年,茅盾的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