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3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3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 &nbsp &nbsp &nbsp 本期3篇文章,角度不同,但都指向“文学真实”这个核心问题。阎连科长文选自他的一部8万余字谈文学的小册子,论题集中,观点鲜明,是他继“神实主义”之后对中国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亲爱的三角梅

那个夏天,成都,凝滞的燠热,古怪的多事:官司(我状告《暗算》电视剧出品方,明明是我的原著、编剧,却要生吞活剥我);夫妻失和(唉——!);朋友交恶;孩子在学校打人;父亲间歇性失忆(痴呆收场,势在必然);

当代文学观察 | 儿童文学的内在规约与美学特质

一、由创作跨界溯儿童文学之“界”在中国文学的当代视野中,“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门类走向现代意义的“自觉”并取得命名,仅有百余年。但就在这短短的百余年间,儿童文学已经伴随现代文明对“儿童”期

当代文学观察 | 网络文学媒介化的情感逻辑

网络文学发轫于电子媒介日益数字化的历史节点,蕴藏着新旧媒介交汇的能量。在经历了技术迭代为文学生产带来的一次次颠覆性变革后,网络文学如今呈现出不同技术动态交织的融合样态。可以说,网络文学发展史也是一部媒

当代文学观察 | 宏大理想的微观言说

身份认同是主体在主体间关系中,反思与建构自我/个体/群体属性,而形成的主观肯定性态度。身份认同常由“话语”所构建,正如霍尔认为身份是“建构在许多不同的且往往是交叉的、相反的论述、实践及地位上的多元组合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痞子、反讽及其限度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迭,各种话题、争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挑选其中在大众和知识界都受到关注,且讨论度最高的作家,王朔必然是其中之一。从1978年发表小说《等待》以来,王朔的作品,尤其

《神圣婚姻》评论小辑 | 神圣的不仅是婚姻

一仅从题目看,徐坤出版于2022年的长篇小说《神圣婚姻》很容易让人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那部经典著作《神圣家族》;但其实与之关系更为直接的,似乎是恩格斯的另一部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金枝》评论小辑 | 回归土地和亲情

邵丽的《金枝》出版后引起大家关注,评论文章都有不少。我读到计文君的评论文章,觉得她对《金枝》的判断十分准确,她认为邵丽写《金枝》是非常诚实的写作,所谓诚实,是指诚实于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因为诚实于经验和

《金枝》评论小辑 |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以出版于2020年的同名小说为底本,邵丽的长篇新作《金枝(全本)》(1)重写了那个发生在中原故土颍河岸边的古老村庄的家族故事。这部如评论者所惊呼的“将当代家族叙事的情感维度大大拓宽了”的厚重之作,(2

《金枝》评论小辑 | 奔向恢廓的情感,返垦温厚的土地

长篇小说《金枝》(1)涉及周氏家族百年来五代人的情感和命运,写作动机为作者邵丽本人呈现家族历史的意愿。作品中出场人物较多,一些人在不同时段被反复放置到小说文字所打造的聚光灯下呈现,另一些人仅在短暂的展

《宝水》评论小辑 | 中国式乡土现代化的文学赋形

一、当“村庄”成为主人公“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最新长篇小说《宝水》近37万字,500余页,读者握在手中自能感到沉甸甸的分量。小说封面晕染的淡彩村落、大地底色,以及莫言古拙雅致的书名题字,组合为直观而

《烟霞里》评论小辑 | 须弥入芥子,烟霞出精神

魏微的小说语言讲究、气质雅正,她追求韵外之致、情深旨远,她的文学追求给数据统治的“文学场”意味深长的启示。2022年年末,40多万字的《烟霞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魏微的“天命”之作,是自我的复

作家作品评论 | 现实化转向与津味叙事的新开拓

冯骥才2022年出版的小说集《多瑙河峡谷》,与其创作于新时期的津味小说相比,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作家审美视点由地域风情和传统文化转向充满现实性的当代社会人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消费文化语境中描摹光怪陆

作家作品评论 | 小说传统的边缘处回响

刘震云在散文《俺村、中国和欧洲》中谈道:“作为文化和文学,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单独存在过。文化和文学的兴盛,与创作者有关系,但是,跟时代、民族和民族当时的生活和处境更有关系。”(1)在刘震云看来,文

作家作品评论 | “流动经验”与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王安忆进入文坛40余载,一直是被公认的才华横溢、勤奋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多变,“在诸多的女性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她在各式各样的潮流中都能游刃有余”。(1)“王安忆的小说写作历程干脆就是中国新时期小

作家作品评论 | 自我的救赎

一在当代作家中,陈希我的小说创作颇具辨识度。他始终坚守先锋写作的立场,在作品中描写黑暗与现实,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冒犯书》《抓痒》到《我疼》《命》,他一直在进行所谓的“黑暗写作”,追寻深刻

作家作品评论 | 文化形象的重建

学者白浩指出,阿来21世纪以来的创作,发生了“移形换影”,即“由土著身份向城里人、返乡者变化”。(1)此说允当,但仍需细化。阿来迁居成都后,仍有很长一段时间并未接受“成都人”的身份,大众舆论中成都的“

当代诗歌论坛 | 《大众诗歌》与《人民诗歌》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的长期被分割开的两支文艺大军胜利会师了。朱德代表党中央致词,周恩来在大会上做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也亲临会场向与会

当代诗歌论坛 | 呼啸着奔向天辽地宁

题记辽宁诗坛有阴盛阳衰的说法,意为女诗人比男诗人更出色,这传言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实那时在全国有影响的辽宁女诗人也就闫月君和林雪,李轻松、川美、宋晓杰、李见心等女诗人刚露头角。但那时在全国有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