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戏剧与小说、小说家与批评家、音乐与小说的对话 纯属巧合,抑或不谋而合,本期3位作者都从各自经验出发,贡献了不同的“跨界”思考,让我们很难得地欣赏到一场戏剧与小说、音乐与小说、小说家与批评家的三维对话。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包括相声)、历史记叙,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心灵才是人类伟大而壮丽的作品 谈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既然身在创作中,就不免要时常谈起。我搞了几十年戏剧创作,也谈了几十年戏剧创作,后来渐渐就不敢谈了,发现怎么谈都是盲人摸象。人类对戏剧创作探索太久远了,任何人都以为自己在其中的一个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小说理论”共同体中的“小说家言” 我对小说理论的坚信和怀疑,是从自己写作小说开始的。在读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再次萌生。深感不安的是,我曾经长期做文学批评,写过若干作家作品论,现在突然发觉自己很难评论小说。身份的短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用典、景观化和现代性的边界 在格非的小说中,西方古典音乐总是与流行音乐对比,并以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符号,区别于代表大众审美趣味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堕落的象征,意味着审美价值的缺失;古典音乐是西方经典艺术的代表,是现代社会体制下
新东北·新南方 | 在东北历史的“重”与“轻”之间共情 《当代作家评论》开设“东北文艺复兴研究专栏”已一年有余,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专栏谈论的话题涉及“新东北文艺”的理论建构、审美特征、作家作品、现象事件等。这期“新东北·新南方”专栏集中探讨“新东北”,
新东北·新南方 | 记忆掩埋术与历史叙述嫁接术 一故事到了结尾,抒情注定登场。下岗后开了18年出租车的王响站在秋天的玉米地旁,望见社会主义工厂的蒸汽火车隆隆驶来,火车司机是19年前的自己。年迈的王响平和、淡然,他朝着年轻的自己一遍遍地大声喊着:“往
新东北·新南方 | 喜剧、正剧与年代剧:“新东北文艺”的多重文化张力 熟悉当代文艺现场的读者大概不难感受到,“地方性写作”正在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追溯这一写作潮流的历史脉络时,其线索其实清晰可见。学院派研究者力求打破一潭死水的研究现状,期刊急需新鲜话题的持续刺激,
当代文学观察 |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
当代文学观察 | 走向媒介化社会的媒介文艺学:文学经典主义批判 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文化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都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对经典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具有时代性。因此,文学经典的变动是文学发展史中的常态:“文学经典的确立与颠覆从来也没有终止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网络女性文学的众智书写形态 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写作模式,凭借写作主体间的互动性、意识与语言的创新性、内容的日常性等特点,使女性文学书写进入到全渠道文本商品生产的崭新发展阶段。在这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十七年”时期东北话剧的制度型构、文化生产与历史价值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黑、吉、辽三省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现实,建构形成了一整套与工业基地物质生产体制匹配的话剧生产与传播制度,并取得堪称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十七年”话剧领域的重要流派和
《星空与半棵树》评论小辑 | 文学论争与新时期的文化政治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在全国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说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发表后反响很大,并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新时期“改革文学”的
《星空与半棵树》评论小辑 | 隐喻符号、微观剖析与总体性建构 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聚焦秦岭深处“北斗镇”的乡土世界,笔触绵密,交织着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生动描绘了安北斗、温如风、孙铁锤、草泽明等人在社会转型期的沉寂、张狂与蜕变,深度
《星空与半棵树》评论小辑 | 醒目的移用与无声的润饰 文体不单单是一种作品分类的依据,很多时候,它也是作者在开始一段写作之前所必须要考虑的结构性要素。在将其内在的情绪、思索付诸笔端之时,作家往往要为之选择一种恰切的文体形式,如诗歌与散文长于情感抒发,而小
大江健三郞纪念专辑 | 独唱与合奏 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①是2023年中国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也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中国乡土写作的代表性文本之一。这部长篇小说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对具有10余年跨度的中国乡村现实进行了绵密细致深入
大江健三郞纪念专辑 | 大江健三郎:从人道主义到后人道主义 作为日本反战文学的杰出代表和“九条会”的重要发起人,大江健三郎的战斗精神令人感佩。基于他对日本国民的明敲与暗忧,我曾多次动容地称他为爱国者,却并未使他领情。有一次,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那是2006年9
大江健三郞纪念专辑 | 大江健三郎《新人啊,醒来吧!》的后人文主义启示 《新人啊,醒来吧!》是大江健三郎于1982年至1983年间相继创作并发表的7篇短篇小说之合集,也是大江文学中最具自传色彩的虚构作品之一。这些短篇虽以松散的时序和主题排布书中,叙事线索却呈现为交织错落的
大江健三郞纪念专辑 | 从实证研究到文化研究:大江健三郎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日语学界敏锐地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开始大量翻译其作品。从199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个人的体验》到202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江健三郎文集》(
周庆荣散文诗评论小辑 | 理想、远方、温度与执灯而立 关注诗人周庆荣的散文诗创作是从《我们》组章开始的,那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勾勒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心路历程。而近10多年来,周庆荣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有理想的人》(2011)、《有远方的人》
周庆荣散文诗评论小辑 | “我的天空在天空之外” 如果从1984年发表散文诗处女作《爱是一棵月亮树》算起,周庆荣的散文诗创作至今已逾40年。1963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年满60岁,经历了人生的一个甲子。按照巴赫金“人在历史中成长”理论,人的成长包含着“个
周庆荣散文诗评论小辑 | 河水有意义地从山谷流过 在当代诗坛上,周庆荣以充满责任感、历史感和主体感的诗学思想获得了广泛关注。诗人深刻洞察历史,思索现实,以第一线的“在场”视角来描摹世情,力图回到历史现场,将历史、社会、哲学话语融汇到诗学话语之中,抽绎
周庆荣散文诗评论小辑 | 从“供给侧”看周庆荣散文诗观对中国诗学的当代贡献 说起来匪夷所思,当代文坛有个现象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由于某种体裁被人为小觑,以致钟爱这一艺术形式的作者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为之辩护,这便是诗歌的亚类——散文诗。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如果是诗,为什么要
作家作品评论 | 生命真谛 、绿色吁求与诗性守望 自然文学流派于17世纪滥觞于美国,沉淀着丰厚的生态理念与人文内涵。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1616)、威廉·巴特姆的《旅行笔记》(1791)等作品面世,开辟了自然文学的文
作家作品评论 | 新上海是如何诞生的?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1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上海各报刊发起了上海解放十年征文,发动群众以散文、特写的形式,来记录上海十年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斗争。”①19
作家作品评论 | 当代文学奋斗叙事的价值嬗变 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巨大变革。体现在文学上,不仅仅包括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和“祛魅”,也表达出经济体制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们欲望的沉浮和自省。农村走向城市、底层走向中产
作家作品评论 | 论“夜游神”意象下《繁花》的危机与中间性 金宇澄的《繁花》第四章是全书乃至当代文学里一个重要的节点。一方面,本章枢连了全书在跨媒介叙事、时空话语、历史美学、身体政治、存在诗学等多个面向的文学尝试;另一方面,这一章的核心意象“夜游神”远超现代语
作家作品评论 | 虚构圈套中的诗学裂痕 罗伟章是一位极具实力的小说家,继长篇小说《声音史》和中短篇小说集《寂静史》之后,他又推出了长篇小说《隐秘史》。从几部作品题名来看,他有着创作“史的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的雄心。“三部曲”都涉及
作家作品评论 |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关系”书写 毕飞宇对小说作品中的关系极为重视。他曾说:“对小说来说,人物是目的,但是,为了完成这个目的,依仗的却是关系。关系没有了,人物也就没有了。关系与人物是互为表里的。”①在他看来,生活中有现成的人物关系,但
国际文学视野 | 约恩·福瑟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约恩·福瑟(Jon Fosse)是当代挪威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兼翻译家,他长期生活在挪威西海岸,而且坚持用新挪威语写作,其作品因强烈的西海岸风格而受到挪威读者的推崇,并大有漫卷全球之势。福瑟迄今
国际文学视野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接受研究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设立于1981年,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引领着中国当代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有助于俄罗斯民众更好地理解当